7月18日上映的电影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》是一部“锋利”的电影,如一把冰刀,借花样滑冰运动的优雅与残酷,划开冰面之下,青春里无处安放的焦灼与东亚亲子关系中不堪重负的期待。
这部由陈正道监制、周璟豪执导,张子枫、丁湘源、马伊琍主演的影片,此前在第7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中亮相。张子枫从零开始苦练花滑,片中展现令人惊艳的蜕变之舞;马伊琍改头换面,演绎令人窒息又感同身受的教练母亲。

作为悬疑电影,影片故事上既有悬疑惊悚的猎奇,又有心理探索的深度。冰场上极致的冷冽环境,外化了人物内心的寒意,经由一系列视听语言的精准放大,窒息感具象化为观众生理层面的压迫。
影片开场,“杀人”结果开门见山,直勾勾血淋淋地被抛到观众眼前,之后是层层回剥,从少女的视角看悲剧如何酿成,又从一桩悲剧本身,看到两代人的生命困境,并直视内心欲望的野兽。
这是青年导演周璟豪的首部电影长片。他用自己的方式,讲述了一个高度类型化,也极具个体表达的故事。周璟豪毕业于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,曾在硅谷做程序员。
影片上映前,导演周璟豪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,谈论电影创作历程,以及他对家庭、成长与“野心”的思考。

【对话】
冰刀,残酷而美丽
澎湃新闻:怎么会想要拍摄一个这样的故事?
周璟豪: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片,在创作之前,我一直在摸索想要拍什么样的电影。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运动,所以本能地想到,要是拍电影的话,影像里可以有一些运动元素,它能为电影提供很好的视觉基础和节奏,有机会拍一些比较生猛的东西。
运动世界很多时候是很残酷的,而在众多运动中,花样滑冰很特别,它有两面性,一面是残酷,另一面是很美。就像冰刀,有时觉得它很危险,但落冰之后又是很美的呈现,这种矛盾性是故事的土壤。顺着滑冰的世界很自然会想到一些人物关系,比如教练和运动员、家长和孩子的关系,想到运动也会想到同辈竞争。
所以我在构思时比较快地找到了方向,想做一个三角关系,有一个权威,一组同辈竞争关系,一组代际关系,构成一个三人关系。我们肯定不只是拍运动,而是借助这个载体去拍一些有戏剧张力的类型故事。

澎湃新闻:作为你的第一部长片,从构思到完成经历了多长时间,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
周璟豪:最早开始动笔大概是三年前的八九月份,写了两年左右开始拍摄,拍摄时结局还没完全确定,动笔前也做了一段时间的调研,整个周期大概是这样。电影技术上的完成度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成果,剧组每个人都贡献了经验,拍摄氛围很纯粹。
对我个人来说,比较大的挑战是从创作剧本、拍摄到剪辑过程中,因为电影包含很多元素和几组人物关系,要始终抓住并最终找到人物的内核、困境和表达,不然的话容易在创作中跑偏,比如想让故事更商业类型化一点,或想多一些作者表达,都可能迷失方向,整个过程也经历过很多次推翻重来,有时会发现抓不住人物了,那就再重来,这是比较大的挑战。
澎湃新闻:构建这个故事时有没有意识到选择花样滑冰作为载体是比较冒险的,如果没有演员能够完成这些动作表演,电影可能就拍不成了。
周璟豪:我最开始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,后来才意识到这确实是个问题,要是用运动员,表演不达标可能无法传递复杂情感,而职业演员也很难完成高要求的动作。但我的习惯是先写、先做,预想到问题先不过多焦虑,先把角色写出来,相信总有解决办法。
最开始想过两种方案,一是让演员训练滑冰,借助技术手段完成;二是选专业花滑运动员,教她们表演,这一定程度对应着电影不同的体量。我也比较幸运,碰到子枫对这个角色很感兴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