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曾是TVB的“金牌绿叶”,没有婚姻、没有子嗣,却演尽了人生悲喜。
59岁,他患肺癌去世,临终遗嘱震惊全网:
将全部23亿港元遗产赠予好友古天乐,委托他将这份善意延续到流浪动物保护和慈善事业中。
世人常说“人走财散”,可他用另一种方式证明:人走之后,还可以留下温度。
那些他曾温柔看顾的流浪狗猫,继续在爱里被照料;那些山村里的孩子,因为这份遗产,才能走进教室。
▲曾伟权
他是曾伟权,演了一辈子配角,离开时才真正成为最闪光的主角。
01
不走寻常路
荧幕之外,曾伟权是“含着金汤匙出生”的。
1961年,他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,祖父是南洋糖业大亨,父亲经营绸缎庄,母亲是位气质优雅的钢琴老师。
家中有钱有闲,从小就被灌输着“做大事”的人生规划。
父母早早为他铺好道路——出国留学,继承家业,仕途顺畅,财富无忧。
可是他们没有想到,这个穿着定制西装、弹得一手好钢琴的儿子,骨子里竟藏着一颗“演戏的心”。
他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,对着镜子模仿电视上的对白,琢磨角色的喜怒哀乐。
家人以为他是无聊打发时间,直到有一天,父亲在客厅看到他一板一眼模仿古装剧里的角色,怒火中烧,当即训斥:“我们家读书做生意,你学那些做什么?丢人现眼!”
可就在父亲雷霆震怒的同时,母亲却轻声说:“他演得其实挺好。”
她悄悄地护着这个“不走寻常路”的孩子,悄悄地支持他:“不如给他一个机会,试试看。”
于是,在家族长辈们的质疑声中,曾伟权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——报考“丽的电视(前亚视)艺员训练班”。
这意味着,他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家产与体面,而去追一个人人口中的“不稳定”、“靠脸吃饭”的梦想。
可也正是这个决定,成就了日后那个港剧黄金年代中熠熠生辉的配角之王。
02
配角之王
1982年,21岁的曾伟权以优异的成绩从丽的电视艺员训练班毕业,正式签约成为亚视旗下艺员。
那一年,他剪去了一头蓬乱的长发,穿上最得体的西装,在亚视门口拍了人生第一张艺人定妆照。
他很快被安排上戏。
初出茅庐的他,不同于同期靠俊朗外形取胜的新星,也没有靠家族背景铺平道路的“关系户”。
他靠的是对角色的理解、对台词的琢磨,还有一种笃定的认真——不浮躁,不讨巧。
那时的亚视虽不敌TVB声势浩大,但却是一方舞台广阔的沃土。
1986年,电视剧《白发魔女传》开播,他饰演男主“卓一航”。
▲《白发魔女传》剧照
一个温文尔雅、内心挣扎、为爱忍痛背叛师门的侠客。
他不是最英俊的卓一航,却演出了最真实的纠结。
他的痴情、忍耐、无奈,细细打磨出来,每一个眼神都让人记得。
正是这个角色,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亚视一哥。
此后几年,《云海玉弓缘》《八仙过海》《秦始皇》等剧接连热播。
古装、时装、武侠、奇幻,角色变化万千,他都能沉得下心,一场戏一场戏地琢磨。
他不是那种“红极一时”的演员,他是一点点“红”,一点点“深”。
1990年,在众人都认为他会继续在亚视一哥的位置坐稳的时候,曾伟权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——离开亚视,转投对手TVB。
所有人都惊讶,他为什么要主动离开主角的位置,去一个处处要“从头再来”的地方?
他只淡淡说了一句:“我想多演一些不一样的人。”
那年,他29岁,从光芒万丈的主角台上走下来,转身成为TVB剧中一个个复杂、边缘、难演却又饱满的“绿叶”。
可也正是从那时起,他开始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人铭记的经典配角形象。
他的主角梦,悄然换了形式,却从未停步。
03
TVB“金牌绿叶”
进入TVB之后,曾伟权不再是那个拿剧本第一页名字的主角,而是出现在第三页、第六页,甚至最后一页的“配角”。
可他从不以此为意。
他愿意从零开始,重新建立观众对“曾伟权”的认知。
在TVB最初几年,他接连出演了《封神榜》《倚天屠龙记》《笑傲江湖》《刑事侦缉档案》等剧。
▲《宫心计2》幕后
每一部都是当时的热剧,可他都是“不起眼”的配角。
演完之后,人们总会记得那个正义凛然的黄飞虎、那个心机深重的信陵君,或者某个风度翩翩又略带阴郁的中年男人。
他开始逐渐有了一个不被明说但大家默认的标签:TVB“金牌绿叶”。
这个标签并不好听,但在他身上却被赋予了尊严。
《大唐双龙传》中,他演的是“石之轩”——一个亦正亦邪、痴情与狠戾并存的反派。
▲《大唐双龙传》剧照
那场与女主诀别的戏,他一言不发,仅靠眼神和呼吸起伏,硬是演出了一种“舍不得,但必须放手”的撕裂感。
还有《寻秦记》中的“信陵君”,仅仅几个镜头,却让人记住了这个笑里藏刀的贵族公子。
▲《寻秦记》剧照
他的嘴角带着几分漫不经心,眼神里却全是算计。
他不需要大篇幅地“交代人物”,只需站在那里,气场自来。
他擅长演“有故事的人”,即便没有背景交代,观众也能从他微妙的动作和细节中看出人物的经历。
▲《宫心计》剧照
这不是技巧,而是活成了角色。
慢慢的,导演开始指定要他:“这个角色非曾伟权演不可。”
观众也开始认他:这个人,好像哪都见过,但从不出戏。
就这样,他在一个又一个配角里,把自己的演技淬炼到极致。
▲《使徒行者3》剧照
有人曾说:“港剧的黄金年代,是由那些主角撑起的名声,由曾伟权们撑起的骨架。”
而他就是这黄金骨架里,最稳、最不出声,却最不能缺的那一块。
04
他一生未娶,她一生未嫁
如果人生也是一场戏,那曾伟权的爱情线,无疑是一出温吞慢热、却格外动人的长剧。
1986年,曾伟权与梅小惠因合作电视剧《秦始皇》而相识。
当时的他,刚因《白发魔女传》爆红,风头正劲,而梅小惠,则是港姐出身、青春活泼,还是健美小姐的季军,颜值和气质兼备。
▲梅小惠
他们在剧组的互动,被同行看在眼里,打趣他们是“天作之合”。
但两人都不急进,感情的发酵是在戏外。
一场又一场的聚会,一次又一次的搭档,彼此逐渐了解,从欣赏到默契,再到依赖。
▲曾伟权与梅小惠
谈恋爱那年,曾伟权25岁,梅小惠才19岁。
年纪的差距、性格的差异并没有成为障碍,反倒让这段感情有了奇妙的平衡。
他沉稳内敛,她跳脱活泼;他沉浸在角色里,她在一旁陪着念台词、提建议。
在那段时间,曾伟权几乎是倾尽全力地去经营这份感情。
他不善甜言蜜语,但总记得她爱吃什么,穿什么颜色最显精神;他不怎么浪漫,却总能在她最累的时候送上一杯热饮。
而梅小惠也是真的爱得无怨无悔。
为了支持他的事业,她一度推掉了不少演出和节目录制。
她曾说:“伟权是一个用情很深的人,他很少说爱我,但我能感觉到他的认真。”
他们在一起整整13年,几乎成了圈中公认的“模范情侣”。
媒体追问结婚的事,曾伟权轻描淡写:“最晚97年娶她。”那年,他已经36岁。
但理想和现实之间,始终隔着一条看不见的河。
1996年,曾伟权为了拓展事业,接下一部远赴马来西亚的电视剧。
在匆忙间,他说了句“等我回来”,便上了飞机,留下梅小惠独自面对日渐增多的流言蜚语。
有人说他和女搭档走得太近,有人说他工作忙到无暇顾家。
即便梅小惠再怎么解释,也抵不过一天天消磨掉的耐心与信任。
1997年,没等来婚礼,等来了争执;没等来承诺,等来的是隔阂。
他们分分合合,到2000年彻底分手,结束了这场长达十三年的爱情长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