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八路军》的剧本创作历经多次修改,凝聚了总编剧王朝柱、编剧孟冰和王元平的大量心血。正式拍摄时仍采用了边改边拍的特殊工作方式,不断修改完善。这种创作上的精益求精,源于对历史负责的艺术追求。
宋业明解释说,《八路军》涉及的历史事件庞杂,从七七事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从百团大战到日军投降,全剧总共要展现100多场大小战役,并着力再现抗战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。为了让观众深入了解八路军抗战的真实场面,创作团队力求将山地游击战、平原游击战、麻雀战、地道战等经典战术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,每个场景都需要反复推敲,既要符合历史真实,又要具备艺术感染力。
《八路军》以大气磅礴、气壮山河的战争画卷营造作品恢宏气象的同时,还着力处理好特定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系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关系,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、官兵关系、敌我关系等等,都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,使作品具有凝重的历史气氛和人文底蕴,形成了独特的史诗风格。“我们要让观众能把各种庞杂的关系看明白。”宋业明说。
以抗战群像铸就民族魂
“剧中人物众多,真实历史人物近二百人。要做到每个人物有血有肉,具有鲜活的性格,就必须抓住重点。”在人物塑造方面,宋业明有自己独特的心得。朱德宽容大度,彭德怀倔强耿直,左权果断干练,贺龙随和亲切……剧中的每个历史人物都要突出其性格特质。就连国民党将领的刻画也力求真实:阎锡山以自我为中心,卫立煌既想与共产党合作又心存防备,这些复杂性格都在剧中有细致表现。
在宋业明看来,《八路军》以史为线,重在突出人物,“人物是诗,是作品的血脉,因此以史觅诗是我们二度创作的目的。”剧中不仅塑造了朱德、彭德怀、左权等八路军将领,还首次在荧屏上展现了五台山僧众组成“和尚连”抗日等鲜为人知的故事。这种大小人物交相辉映的叙事结构,既保证了历史厚重感,又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,让历史叙事更加丰满动人。对于这些情节,剧组都进行了大量史料考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剧中虚构了五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小人物:文艺干事赵栓柱、兵工厂专家王铁锤、僧人张黑白、农村姑娘冯玉兰和归国华侨刘茜茜。宋业明说,这些虚构角色代表着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,“通过他们的眼睛,观众能看到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图景。”
除了贯穿剧情的人物外,《八路军》还根据不同的战斗、战役,更为广泛地展现可歌可泣的抗战人物,比如忻口战场上用大刀与敌人拼杀的郝梦龄军长;太原保卫战中坚守城池的傅作义将军;长乐战斗中忍着病痛不下火线、英勇牺牲的叶成焕团长;还有在反“扫荡”中“宁死不降”的马本斋母亲……“他们就像一首首小诗,交汇成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。”宋业明说,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这些可歌可泣、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”的英雄儿女,才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。
“太行精神”的当代传承
谈到《八路军》拍摄过程中的艰辛,宋业明感慨万千。为拍好这部戏,剧组多次从北京大规模转场到天津、山西、河北、湖北等地进行拍摄。最令人难忘的是在河北怀来的拍摄经历。剧组在天漠、沙城、卧牛山一带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,顶着六七级的大风进行拍摄。每天摄制时间平均达到14个小时,很多工作人员眼睛熬红了,手冻肿了,有人发高烧仍坚守岗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