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浅潜的《游吟者》确实是一首与广州紧密相关的作品。在 2025 年 7 月 29 日南方都市报的专访中,她明确表示:“现在已经成为代表作和精神符号的歌曲《游吟者》…… 其实就是写给广州的歌”8。这一创作背景与她早年在广州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。



创作背景与广州的关联
-
广州:艺术觉醒的起点
18 岁时,张浅潜从西北南下广州成为广告模特。这座城市的 “雌性” 特质(她形容为 “丰富而贫瘠,富贵与俗气并存”)与西北人性格形成强烈碰撞,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8。她在广州石牌的出租屋里开始写歌,并自掏腰包在中山大学学习英语,这段经历成为她艺术觉醒的重要阶段。广州的市井气息(如河粉、鱼蛋、北京路的繁华)与她的野性气质相互交融,最终凝结在《游吟者》的歌词中。 -
歌词中的精神投射
尽管歌词未直接提及广州地名,但充满隐喻的意象(如 “草滩”“鸟儿成群”)暗合她对广州的复杂情感。她在采访中提到,广州生活让她 “见识到更多务实与勤劳、倔强与固执”,这种矛盾感在歌曲中转化为对青春、爱情、生命的哲思8。例如,“不想忘去我的梦想”“从里到外坚持甭管生活在哪儿” 等歌词,既呼应了她在广州为艺术挣扎的状态,也成为一代人对理想执着的精神符号。 -
广州音乐人的启蒙
张浅潜特别提到,广州音乐人王磊的帮助让她走上词曲创作之路8。1990 年代广州活跃的独立音乐氛围(如王磊的实验音乐探索)为她提供了创作土壤,这也解释了为何《游吟者》既有西北民谣的苍凉,又隐含南方城市的细腻。
歌曲的精神延续
《游吟者》不仅是对广州的致敬,更是张浅潜艺术理念的缩影。她将广州视为 “生命的母体”,认为这座城市教会她 “务实与勤劳”,而西北性格则赋予她 “倔强与固执”8。这种南北文化的碰撞,使歌曲超越了地域局限,成为对自由、流浪与坚守的永恒吟唱。正如她在 2025 年广州专场演出中所说:“这次三人配置的演出,是用简约的形式还原广州时期的创作初心”8。
其他佐证
- 专辑《游吟者 1997》的发行:2024 年 BADHEAD 厂牌重新制作的现场专辑,收录了 1997 年北京演出的版本,但创作源头仍可追溯至广州时期210。
- 创作轨迹的印证:她在广州时期创作的《张浅潜的阳台》《再次发芽》等作品,与《游吟者》共同构成了她对城市生活的艺术解构810。
综上,《游吟者》既是张浅潜个人成长的注脚,也是广州 90 年代独立音乐黄金时代的文化见证。这座城市的包容与矛盾,最终化为她歌声中永恒的诗意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