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娱乐

《厌倦了爱》于 2025 年 4 月由世纪文景 / 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

2025-07-29
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・佩索阿(Fernando Pessoa)以英语写作的诗集中译本《厌倦了爱》于 2025 年 4 月由世纪文景 / 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,这是国内首次系统呈现其英语创作全貌的译本579。这部诗集精选佩索阿从 16 岁至去世前的 145 首英语诗作,涵盖其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,包括早期抒情诗、长诗、十四行诗及以 “亚历山大・瑟奇”(Alexander Search)为异名的作品,展现了他在双语文化张力中探索自我与宇宙的复杂精神世界56

一、首次出版的突破性意义

佩索阿虽以葡萄牙语创作闻名,但英语写作贯穿其一生。他青少年时期在南非德班接受英式教育,13 岁即能用英语写诗,其英语作品曾在《雅典娜》等英国刊物发表,并自费出版《安提诺乌斯》《35 首十四行诗》等诗集45。然而,这些作品此前从未被系统译介到中文世界。此次出版的《厌倦了爱》填补了这一空白,首次将佩索阿的英语诗以独立诗集形式呈现,例如收录了被学者理查德・泽尼斯称为 “佩索阿最伟大英语诗歌成就” 的《安提诺乌斯》,以及被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》评价为 “超莎士比亚风格” 的《35 首十四行诗》59

二、诗集内容与文学价值

诗集以佩索阿对 “绝对存在” 的追寻为主线,既有《论死亡》《涅槃》等对生命本质的哲思,也有《喜歌》这类以女性视角书写情欲的大胆尝试。例如,《喜歌》通过模仿斯宾塞与多恩的风格,将崇高与世俗、羞涩与狂放交织,既展现佩索阿对英语诗歌传统的致敬,也暗含他突破葡萄牙保守社会禁忌的意图610。此外,诗集中的《暗影之下》《在大街上》等作品,通过 “亚历山大・瑟奇” 这一异名,记录了佩索阿青年时期的叛逆与孤独 —— 如 1907 年退学后对社会习俗的批判,以及 “超越此生一切” 的精神渴求610

值得注意的是,佩索阿的英语诗与葡语作品形成镜像关系。例如,《如果我能把我的诗刻在木头上》中对万物神圣性的赞美,与葡语异名卡埃罗笔下牧羊人的质朴遥相呼应;而《疯狂的小提琴手》中以流浪艺术家自喻的形象,则与葡语长诗《海洋颂》的宏大叙事形成对照56。这种跨语言的互文性,使中译本成为理解佩索阿 “多重自我” 创作体系的关键入口。

三、译者与学术支撑

诗集由诗人、翻译家程一身历时多年翻译,参考了理查德・泽尼斯、托尼・弗雷泽等学者的权威编注,并补译了《喜歌》等此前未被译介的作品58。译本特别注重还原佩索阿英语诗的韵律特色,例如《35 首十四行诗》中 “时间…… 是我们不同命运的温和暴君” 这类警句,既保留了莎士比亚体的工整结构,又传递出佩索阿对时间哲学的独特思考610。书末还附有理查德・泽尼斯撰写的导读,梳理了佩索阿英语诗的创作脉络与文化语境,为读者提供学术参照5

四、出版背景与文化影响

佩索阿在中文世界的传播始于 1980 年代的诗选翻译,1999 年韩少功译《惶然录》引发 “佩索阿热”,但英语作品的译介长期滞后610。此次《厌倦了爱》的出版,标志着佩索阿研究进入更全面的阶段。正如新京报书评指出,该译本 “将佩索阿庞大作品拼图中的一个局部呈现在汉语中”,揭示了他作为 “双语诗人” 的复杂性 —— 既以英语向英国文学传统致敬,又通过葡语异名构建独立的文学宇宙610。这种跨文化的创作实践,对当代诗歌的语言实验与身份探索具有启示意义。

 

目前,该诗集已在豆瓣读书、京东等平台上架,读者可通过线上渠道购得。对于佩索阿研究者与诗歌爱好者而言,这部中译本不仅是文学经典的补完,更是理解 20 世纪现代主义诗歌多元性的重要文本。

最新文章

《生万物》之后,女配角境遇大不同

影视

 

阅读13070

港姐冠军出炉,观众大呼降低审美

热点

 

阅读13328

李艾高速被拦住,原因竟是看起来太年轻

吃瓜

 

阅读17484

并不是所有的星二代,都是风风光光的

明星

 

阅读13264

被低估的李沁,给了多少“跨界演员”上了一课

吃瓜

 

阅读111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