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《不差钱》爆红那会儿,小沈阳可是能一夜挣套房的主儿。
可后来呢?
《三枪拍案惊奇》被人骂是烂片,《大笑江湖》票房扑街,观众新鲜劲儿过了,转头就喊”江郎才尽”。
最狠的是某次商演,他刚上台就听见底下喊:”下去吧!我们要看宋小宝!”
这话比东北三九天的风还刺骨。
但人家没躲回小品舒适圈,反倒较上劲了。
拍电影票房惨淡?那就去演话剧练台词;观众说他只会耍宝?偏要参加演技类综艺找虐。
这次上《我就是演员》,明知道会被专业派指着鼻子骂,还是来了,就为挣那口”演员”的气。
章子怡显然没打算给台阶下。
见小沈阳还敢顶嘴,她冷笑着一记绝杀:“没赵本山谁认识你?”
这话太毒了,毒得现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声。
所有人都等着看小沈阳怎么接,认怂?哭惨?还是撒泼?
结果人家腰杆挺得笔直:”赵老师让我火过,是我一辈子的福分。但我要不要继续演下去,轮不到您来决定。”
这话说得妙啊,既给师父留了面子,又把自个儿的尊严捡起来了。
章子怡当场脸色就变了,估计她没想到这个”土味笑星”能说出这么硬气的话。
其实这场面特有意思。
章子怡是谁?
戛纳红毯常客,奥斯卡评委,家里奖杯多得能开博物馆。
她眼里演戏是门神圣艺术,得按科班那套来。
小沈阳呢?
13岁辍学唱二人转,在洗浴中心演过小品,靠观众扔上舞台的钞票过日子。
他俩就像米其林大厨和路边摊老板在争论”什么才是好味道”,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。
但你说章子怡全错了吗?也不是。
小沈阳在《唐人街探案》里确实演技生硬,有些镜头明显接不住戏。
可问题就在于,艺术这事儿真能用同一把尺子量吗?
节目播出后网上吵翻了天。
有人说章子怡”真性情”,就该有人治治这些跨界捞钱的;也有人骂她”何不食肉糜”,忘了自己当年拍《我的父亲母亲》时也被说成”只会傻笑的村姑”。
最扎心的是条热评:”国际章当然不懂,我们底层老百姓要的不是多高级的表演,就图个真实劲儿。”
这话点破了关键,小沈阳们或许台词不够字正腔圆,但那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生命力,是很多学院派演一辈子都学不来的。
现在的小沈阳依然不温不火,演网大、上综艺,偶尔在话剧舞台打磨演技。
再没人提”阳仔最棒”,可他微博签名改成了”演员小沈阳”。
这仨字,就是他那晚争来的战利品。
而章子怡后来在某次采访里说:”任何行业都需要打破偏见。”
不知是不是在隔空回应那场风波。
你看,时间终究会让所有尖锐的对立,都变成值得玩味的往事。